客商|红顶商人张弼士
| 招商动态 |2016-05-14
张弼士(1840-1916年),客家人,张裕葡萄酒创始人。1840年生于广东潮州府大埔县(现梅州市大埔县)。张弼士16岁渡海到印尼的雅加达(原称荷属东印度巴达维亚),曾当过帮工,开过商行,采过锡矿,成为当时海外华侨中首屈一指的巨富。张弼士故居,屋内有18个厅,13个天井,99个房间,建筑工艺精致,绘雕并齐,结构严谨,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(1841—1916年),1841年生于广东潮州府大埔县(现梅州市大埔县,大埔县自古到今一直是纯客家地区所谓“潮州九县,大埔无福,澄海无客”这是潮州谚语,张弼士则属于广义上的“潮州客家商人”)。16岁渡海到印尼的雅加达(原称荷属东印度巴达维亚),曾当过帮工,开过商行,采过锡矿,成为当时海外华侨中首屈一指的巨富。从此,他亦商亦官,走上仕途。先后任清廷驻槟榔屿领事、新加坡总领事等职。为了振兴祖国工业,他先后投资兴办粤汉铁路、广三铁路等,并创办山东烟台张裕酿酒公司。1898年间,他集资在巴城、亚齐办了两家远洋航运公司。此外他亦在山东烟台、青岛等地修建潮州会馆等。
人生经历
张弼士,祖籍潮州府大埔县(梅州市大埔县),18岁时只身闯荡南洋。他聪慧机敏,遇事能屈能伸,能发能收,善于权变,对人仁义宽容,常得天时人和,事业为此获得惊人的成功。在他鼎盛时期,资本达800万荷兰盾,号称亿万富翁。清同治十年(1871年),张弼士应邀参加在雅加达法国领事馆的一个酒会,所品饮的法兰西上等葡萄酒,其香习习,其味绵绵,的确让人不忍释杯。席间,法领事不经意间叙述了烟台等地漫山遍野的野葡萄,以此葡萄酿造的葡萄酒别具特色。说者或许无意,听者却是有心。自此,在张弼士的心中产生建立葡萄酒公司的念头。
张弼士虽有千万贯家财,但没有清廷的官家身份,在国内投资设厂始终无门。清光绪十六年(1890年),清驻英钦使龚照瑗奉命考察欧美富国之道,回国途中,龚氏特意拜访了张弼士。张弼士经营的谋略、处事的智慧、为人的宽容大度,深得龚氏的赞许。由于龚氏的推荐,张弼士遂得到清廷的加官晋爵,先是被命为大清国驻马来槟城首任领事,后又升迁为驻新加坡总领事。这无异于为张弼士发了一张在国内投资设厂、实业兴邦的通行证。
1892年,张弼士得到在北洋通商新政中红极一时盛宣怀的撑腰,又受到权倾朝野北洋大臣李鸿章的关照,不但发给张裕公司的准照,还享有免税3年,专利15年的特殊待遇,张裕公司一时气势如虹。
张弼士既是有魄力的实业家,也是精明的实干家,葡萄酒是西方传统的产品,有几千年的生产经验,张裕要想尽快生产出名酒,高起点地学习西方经验是一条捷径。出于这样的考虑,在选择酿酒葡萄种植园地址时,张弼士挑选了依山临海,冬无严寒,夏无酷暑,气候、土壤很适于优质葡萄生产的烟台。他从法国、意大利引进了国际著名的酿酒葡萄品种,栽培试验、驯化育种,淘汰选择,终于建成国内最著名的葡萄基地。
继续发扬
张裕公司历时10年之久,经过3次的改建,终于建成窖内恒温为摄氏11度的亚洲唯一的地下大酒窖。贮酒橡木桶材质的选择、处理、制作,是严格按照传统的工艺要求进行的。张弼士所聘请的酿酒师,也都是出身于葡萄酒世家,系统掌握酿制名酒技术的人。
经过20余载的努力,1915年张裕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一举获得四项金奖,这是中国的葡萄酒第一次饮誉海内外,海外的华人骄傲地称张裕酒为“国魂酒”。时至今日,张裕酒成为国内市场上占有率最高的酒,张裕商标成为中国葡萄酒业唯一的驰名商标。
背井离乡
一、诚实品德
1858年,张弼士家乡遭受严重灾荒,不少人离乡背井,外出谋生。张弼士当时18岁,在乡村竹坊做竹工,少年意气,只身漂洋过海前往南洋谋生。初在一家米店当杂工,后来又到了一家纸行当帮工。他做事勤恳认真,聪明过人,而且忠厚诚实,深得老板信任。
一次,一位从欧洲来的海员,拎着一箱子贵重东西,找到张弼士的住处,请他验收。张弼士很奇怪,对这位海员说:“我在欧洲没有亲戚,这东西不是我的。”海员面露难色:“你看,地址和姓名都没有错,退回去我怎么交代?”虽然托运单上的收货人明明是自己,可是张弼士坚决不收。最后,那位海员只好采取了折中的办法,暂时将箱子寄放在这里,等复查清楚再作处理。临走时他还说道:“如果一年以后,还没人领,这个箱子就是您的了。”一年时间很快过去了,箱子依然没人来取,张弼士也依然未将它打开,他还在耐心等待箱子的主人。此事在当地传扬开来,纸行老板非常欣赏他的诚实品德,将店里财务交他管理,后来,又将自己的独生女儿许配给了他。这位贤惠的妻子以后成了张弼士事业成功的助手。
二、继承遗产
几年后,老板病逝,张弼士继承了他的资产。有了一定的资产后,张弼士开始显示他卓越的经营能力。他先抽出一部分资产,开设了一家经营各国酒类的商行,并承办了当地的酒税和新加坡的典当捐务,随后又承包了荷属东印度(在印度尼西亚)一些岛屿的鸦片烟税,资产很快得到了较大的扩充。接着,他把目光投入了垦殖开发。
三、创办实体
当时,荷属东印度殖民者为开发与掠夺鞭长莫及的岛屿资源,曾放手让华侨组织垦殖公司,张弼士抓住这一时机,抽出大部分资产投入这一事业。
1866年,他在荷属葛罗巴埠创办了裕和垦殖公司,大规模地开垦荒地,专门种植椰子、咖啡、橡胶、胡椒、茶叶等热带经济作物,并在垦殖区间种杂粮,获取了极大经济效益。
1875年,他又在苏门答腊的阿齐创办了新的垦殖公司。1877年和1878年,他在荷属怡厘创办的裕业垦殖公司、爪哇日里创办的笠旺垦殖公司就有橡胶园8处,雇工近万人。在经营垦殖开发的同时,他积极捕捉机会创办各类实业,取得了很好的效果。如他在英属马来亚彭亨州文东埠开设东兴公司,开采锡矿,赚了一大笔钱;在日里开设日里银行,专门办理华侨储兑和侨汇业务,深受广大华侨欢迎和依赖,业务得到很大发展;在棉兰、槟榔屿兴建了大量中西合璧的住宅,大力发展房地产事业;组织了一个联系海内外的药材批发网,国内的名贵药材多经张氏药行批销海外,海外名贵药材及西药,亦多经张氏药行批销回国,沟通了海内外药材市场等。
1892年,清政府驻英公使龚照瑗奉命考察欧美富国之道,途经新加坡时,曾向张弼士询及致富之术,张回答:“吾于荷属,则法李克,务尽地利;吾于英属,则法白圭,乐观事变。故人弃我取,人取我与,征贵贩贱,操奇致赢,力行则勤,择人任时,能发能收。亦如吕尚之谋,孙吴用兵,商鞅行法,若智不足以权变,勇不足以决断,仁不能以取予,强不能有所守,终不足以学斯术。吾服膺斯言,本此为务,遂至饶裕,非有异术新法也。”一番高论令龚氏大为叹服。
这样,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30多年里,张弼士终于建立起了自己的企业王国,最高资产达到七八千万元,成为当时南洋华侨中首屈一指的富翁。
事业有成
一、民族工业
1915年,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商品博览会上,所有的目光都聚集在一个人身上,这个人就是让世人为之震惊、令国人为之骄傲的中华实业家张弼士。张弼士经营的“张裕葡萄酿酒公司”此次送展的“可雅白兰地”、“红萄萄”、“雷司令”、“琼瑶浆”(味美思)一举荣获最优等奖和4枚金质奖章,这是中国商品首次在国际上获得如此殊荣,“可雅白兰地”也因此而命名为“金奖白兰地”,成为驰名世界的名牌。从此,葡萄酒这种极品酒只属于西洋的历史被永远改写,而这位历史的改写者就是当年编歌自唱的放牛娃张弼士。他在山东烟台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工业化生产葡萄酒的“张裕葡萄酿酒公司”,成为当时中国民族工业的一面旗帜。
二、中国第一人
历史的契机加上强烈的爱国之心成就了这位中国葡萄酒酿造第一人。1890年,张弼士任巴城商务领事时,有一次参加法国领事举办的酒宴,席间,人们对所饮法国三星斧头牌白兰地名酒大为赞赏,法国领事为此大谈酒经,并对张弼士说:“此酒用法国波尔多地区盛产的葡萄酿造,如用中国山东烟台所产的葡萄酿造,酒色并不逊色。”
张弼士问:“这话怎说?”法国领事犹豫片刻后告之说:“当年英法联军入侵中国时,我也是其中一员,法军驻屯天津附近时,我曾与其他士兵一起,到烟台采集了大批葡萄回营,用随军携带的小型压榨机压汁酿造,味道香醇,酒质与法国白兰地可相为媲美。当时,法国官兵曾议论,瓜分中国领土时,法国要力争山东,好在烟台设厂酿酒。”
张弼士听后大为震惊,将此事牢记心中。1891年,张弼士应督办铁路大臣盛宣怀之邀,到烟台商讨兴办铁路事宜。张弼士借此机会对烟台进行了全面考察,了解到此地靠山面海,气候湿润,土质肥美,确是种植葡萄的好地方。当即决定于此投资设厂,定名为“张裕葡萄酿酒公司”。1894年,张弼士投资300万两白银,辟烟台两座占地千亩的荒山,栽植从德、法、意等国引进的120多个优质葡萄品种,建立自己的大葡萄园;引进压榨机、蒸馏机、发酵机、白橡木贮酒桶等酿酒先进设备,建造闻名中外的地下大酒窖,重金聘请欧洲一流酿酒师,建立了我国最早采用现代科学技术酿造葡萄酒的大企业。
经过多年的辛勤耕耘,伴随着失败与成功的考验,“张裕葡萄酿酒公司”终于获得了巨大成功。他们酿的酒色泽金黄透明,酒质甘醇幽香,风行全国,远销海外,在世界市场上崭露头角。1912年,孙中山先生为张裕葡萄酿酒公司题词“品重醴泉”,以示嘉勉;康有为下榻张裕酒厂亦曾书赠绝诗一首:
绝诗一首
浅饮张裕葡萄酒,种植豆台芍药花。
更复法华写新句,欣于所遇即为家。
风雨兼程终不悔,留得芳香在人间。
张弼士在总结张裕创业史中写道:“备历艰阻”、“掷无数之金钱,耗无量之时日,乃能不负初志。”
中国的洛克菲勒
1859年,潮商张弼士在18岁的时候呢,因为家里饥荒,坐猪崽船逃到了印度尼西亚去。上什么地方呢,雅加达;去干嘛呢,肯定是找不到工作的。然后东流窜,西流窜,最后看到一家商铺在招工,他就到这个商铺去当工人,打扫卫生等等,于是又一个童话故事出来了。商铺主人的女儿呢,就在窗帘后面看到了他,看他从小就这么勤奋努力,于是爱苗滋生了,心头小鹿乱跳了,然后就怂恿她的爸爸,非要嫁给这位同志不可。最后老丈人终于死了,就把所有的家产给了唯一的宝贝女儿的老公——张弼士同志,然后他就拿了所有财产其中的一半跑去开酒厂。
张弼士最后的财产大概有8000万印尼盾,印尼盾在当时是很值钱的,跟美金差不多,美_人称他为中国的洛克菲勒。在我的记忆当中,或者在我所理解的中国历史当中,能够被称为中国的洛克菲勒的,张弼士是唯一的一个,对他给予了极高的评价,这也是潮州人。
那么张弼士后来跟中国有什么关系呢?我把他的故事一讲,读者就会恍然大悟。就在光绪十七年,一位叫做盛宣怀的同志,他干了什么事呢,干了跟我们现在的官员一样的事,在海外招商引资,于是就把张弼士同志给招来了;要他去干嘛呢,要他到烟台去开矿、建铁路。但是这个张弼士是卖酒出身的,所以对酒很有第六感,很有感觉,对做铁路、开矿他也不是不可以干,就是没有什么第六感,感觉不是很强烈。
好了,这盛宣怀请他到迎宾馆住下来,然后带他去夜总会跳跳舞这是一定的,带他参观港口,参观这个参观那个。结果这个哥儿们一看,这个烟台要做港口的话,担心生意会不好,开矿呢兴趣也不是很大。张弼士就突然问了一句话:“我可不可以在这里种葡萄?”盛宣怀愣了一下,说你再讲一次。张弼士说:“我可不可以在这里种葡萄?”盛宣怀说:“可以,我可以给你1000亩的荒山种葡萄,但是我想请问.你,你种葡萄干吗?”张弼士回答说:“我想酿葡萄酒。”盛宣怀愣了一下说:“好吧,你既然不想开矿,不想做实业,那你就酿葡萄酒吧,那么你们给葡萄酒取个名字好不好。”你猜取什么名字,对,张裕葡萄酒——就是这个哥儿们创的。当然张裕以后搞什么MBO(经理人收购)啦我就不谈了,那么这个哥儿们为了搞张裕葡萄酒,在光绪二十一年搞了张裕,投资了300万银元,总共有多少亩的葡萄园呢,700多亩的葡萄园。300万银元开个葡萄酒厂是不可想象的,这就是张弼士同志,也是靠女人发家的。潮州人啊,就是这样通过一桩婚姻改变了这一切。
打造国威
1898年,从印尼首都巴城到新加坡的海面,波涛起伏,海水不时地拍打着停靠在码头的德国班轮。张弼士一行3人和一名德籍家庭医生准备乘坐德国班轮前往新加坡办理商务。他叮嘱管事购买4张头等官舱票。船票买回来,却只有一张官舱票,3张统舱票。张弼士很奇怪,问管事为什么只买了一张官舱票,管事无奈地说“德国轮船规定华人不准购买官舱票,那张官舱票还是德国医生买到的”。张弼士听后,当即勃然大怒,将4张船票撕得粉碎,扔进了波涛汹涌的大海。他感到炎黄子孙的尊严受到了严重侵犯,良久不能平静,随手举起慈禧太后赏赐的御窑宝蓝大花瓶向地板砸去,打了个稀巴烂,并愤然吼道:
“岂有此理,华人不能坐官舱,什么苟例?简直欺人太甚!中华民族不可侮,中国人不可欺!”
“对,中国人不可辱,我们坚决不坐德国人的船。”在场的中国人也义愤填膺地说道。
“大家说得对,我们要坐自己的船。清政府无能力办商船,我张某来办!”弼士旋即对一同来的创办潮汕铁路的张耀轩说:
“记住,以后我的商船凡德国人一律不卖票!”众人喝彩,海水呼啸。
不久,张弼士邀张榕轩、张耀轩昆仲共筹航行苏门答腊及中国南部海面的远洋航运,创办了“裕昌远洋航运公司”和“广福远洋轮船公司”。从此,辽阔的太平洋上开始出现飘扬着中国大清龙旗的侨办远洋巨轮,并专门与德国轮船同走一条航线,比德国的同等官舱票价低一半,并且一报还一报,不卖票给德国人,迫使德轮取消了歧视华人的规定,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威风。
慷慨救国
一、红顶商人
张弼士深受清廷赏识倚重,是地道的“红顶商人”。他不仅在晚清时期的国内政商两界声名赫赫,还经常代表清政府在海外叱咤风云。他先后担任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、商部考察外埠商务大臣、闽粤两省农工路大臣、钦命头品顶戴、光禄大夫、粤汉铁路总办、佛山铁路总办等职。民国初年,还被任命为总统府顾问、工商部高等顾问、立法会议员、全国商会联合会会长等。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后来北洋军阀政府的相互倾轧,他却看得十分透彻,对参政并不热心,把一生的主要精力都倾注于“实业救国”,给当时积贫积弱的祖国和举步维艰的革命事业以慷慨支持。
二、急公好义
辛亥革命初兴,张弼士即鼓励儿子张秩捃加入同盟会。当革命党人在海外秘密活动时,张弼士便指示其南洋企业秘密援助,并通过胡汉民暗助孙中山30万两白银。辛亥革命爆发后,张弼士又向孙中山捐赠一笔巨款,后来他还给福建民军捐赠白银7万两,1904年又为东海海防筹捐巨款。
1900年黄河决口成灾,张弼士目睹灾区惨状,深为同胞遭难而忧虑,急回南洋募捐百万两银款赈灾,清政府为此赐其“急公好义”牌匾,竖于其故乡大埔。
张弼士在海外倡导教育,弘扬中华文明更是不遗余力,在新加坡等地,他创办了中华学校和应新华文学校,又专门设置福利基金为外出学子辅助学费。在他的带动下,新加坡、马来西亚两地相继兴办了8所华文学校。他在汕头设置“育善堂”,购置数十间楼房堂产作为嘉应五属福利基金,为出国学子补助学费等。1905年他获清朝皇帝光绪恩赐御书“声教南暨”匾额一方。在受匾典礼上,张弼士慷慨陈词:“国家贫弱之故,皆由于人才不出,人才不出,皆由于学校不兴,我等旅居外埠,积有财资,眼见他西国之人,在埠设西文学堂甚多,反能教我华商之子弟,而我华商各有身家,各有子弟岂不可设一中文学校,以自教其子弟乎?”
梁绍文在《南洋旅行漫记》中称“在南洋最先肯牺牲无数金钱办学校的,要推张弼士第一人”。张弼士的拳拳赤子之心、殷殷报国之志可见一斑。
长按上图,识别二维码关注
一更多精彩一
宣扬客家儒商文化,
让客家商人更团结!
更多合作请拨